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记载:“文王受命,有此武功,既伐于崇股票配资申请,作邑于丰”。古人理解这一段文字时,普遍认为它的意思是:“周文王受命于天,得到商王纣赐予的武器,开始征伐叛乱,击败崇侯虎的崇国,继而在崇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丰邑。”然而,经过现代的考证,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。
《容成氏》这部战国时期的简书中有更详细的记载,提到崇侯虎带领着“丰、镐、郍、石、邘、鹿、黎、崇、密须”等九个国家反叛商朝,而丰国正是其中之一。显然,丰国和崇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,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。《诗经》中明确提到崇侯虎的崇国都城叫做“崇墉”,由此可以推测,“既伐于崇,作邑于丰”的正确解释应当是:“周文王攻破了崇国,平定了包括丰国在内的九个叛乱国家,之后在丰国的土地上修建了新的城池,命名为丰邑,并将周朝的都城从岐山迁至丰邑。”
据此推断,丰国的都城大致位于今天的长安区马王镇,而崇国的都城则可能是在今沣河上游的鄠邑区秦镇。文王征伐崇国,建立丰邑之时,商朝尚未完全覆灭,因此“丰”只被称作“邑”而非“京”。直到周武王灭商,建立周朝并迁都至镐京,才有了“京”这一称呼。
在商周时期,多个国家曾使用“丰”作为国号。随着周朝建立,沣河西岸的丰京成为了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,而位于沣河东岸的镐京则成为了周王室的政治中心,两者合称“丰镐”。而丰国的建立,正是周武王在周朝初期对诸侯的封赏之一。他将第十七子子于封为“丰侯”,丰国位于沣河西岸的丰京一带,是一个侯爵大国。丰侯即“丰叔子”,他被称作“丰侯”,以镇守周朝京畿,防备西戎的入侵。
展开剩余71%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记载了周武王如何封建亲戚以防卫周朝,而丰国的建立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京畿地区不受外敌侵扰。后来的周公为了借鉴商纣王酒色误国的教训,下令全国禁酒,但丰侯不以为意,仍然纵酒失控,最终因醉酒闯祸被废除爵位,丰国也因此灭亡。
到了西周中期,沣河流域再次出现了另一个“丰国”。当时,井氏家族崛起,而井氏族人同样源自姬姓,与周王室有着血缘关系。陕西扶风法门镇出土的《禹鼎》上提到,井氏的采邑位于扶风周原一带。到了周穆王时期,井氏分为伯氏和叔氏两支,而周懿王时期,井氏的叔支独立,并以“井叔氏”名义重新立国,称为“丰井氏”,其国君被称为“丰井叔”。
1980年,长安县斗门镇一村民在河道旁挖沙时,发现了一件西周青铜器——多友鼎,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的武公如何带领家族私兵击退猃狁的入侵。武公即井公,是井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。1983年,考古学家在长安县马王镇发现了丰井叔家族的墓地,进一步证明了丰井氏家族的存在。
此外,方国是西周时期另一个出现在沣河一带的诸侯国,出现在丰国之后。古籍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之什》记载,周幽王即位之初,西周的京畿地区发生了大地震,而在这场地震之后,沣河旁突然出现了一座新城堡,方国应运而生。方襄公自称诸侯,国号“方”,然而这一国家并没有经过周天子的封赐,而是自己私立的,属于僭越之举。
关于方襄公的身份,历史没有明确记载,但有学者推测他可能是方叔的后裔。方叔原本是姬姓,与周王室有亲缘关系,在《诗经·小雅》中记载了他如何征伐玁狁与楚国,显示出他在周朝初期的显赫地位。周宣王晚年,方叔逐渐退出朝廷,之后历史上几乎没有他的记载。
因此,当周幽王即位时,方国已经自立为国。周幽王未曾向方国发动战争,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方国实力较弱,且幽王出于同宗的考虑,选择容忍方国的存在。方国最后还是在西周灭亡后,成为了西戎的附庸国,存在于历史的边缘。
公元前771年,周幽王被戎族杀害,西周灭亡。周平王迁都洛阳,建立东周。方襄公在此时顺势向戎族投降,成为了一个依附于秦国的附庸国。方国先后经历了多次政权更替,最终在方媚公时期,由于其昏庸无能,秦国直接消灭了方国,结束了这个曾经屹立沣河的国度。
在丰国的历史上,三代国君相继而亡,持续了三十多年,直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张新武,笔名“丰镐遗子”,是沣西周礼之乡的土生土长的文化研究者,长于长安地区。他自幼热爱文学,成年后曾参军股票配资申请,退役后便醉心于周秦汉唐文化的研究。身处故土,他专注于丰镐故地的历史文化研究,并积极参与地方志和民政局的工作,致力于发掘和传承家乡的人文历史。他现为长安、西咸作协的成员,并担任宗周文化研究会顾问,文章频频发表于报刊及地方志中,多次参与地方文化项目的策划和组织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配资排名_证券配资风险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